世界快资讯丨当红明星一句话,暴露了普通人挣钱的真相
来源: 青年文摘
2023-02-27 05:50:29

作者:飞白

来源:精读(ID:Jingdu999)

过年期间,随着电视剧《狂飙》的大火,几位演技精湛的主演也在网络上火了一把。


(资料图)

比如前几天,张颂文之前的采访就被网友扒了出来,还上了热搜。

在受访的视频中,张颂文表示,中国99.5%的演员,1天要干18个小时,一年才赚几千块,收入极低,只有0.5%的演员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。

而自己曾经就是那99.5%人中的一个,工作几个月,只有几千块。

但是,很多人总是拼命逮住那0.5%的人,不停地说他们代表了整个行业……

张颂文的这番话,让我想起之前曝光的一群美女群演在横店片场吃盒饭的照片。

演员是一个惹人羡慕的职业,聚光灯下,锦衣华服,享受着粉丝的追捧,占据着新闻头条,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光彩。

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演员梦,如果颜值再稍微高点,更是觉得自己可以去影视圈里闯一闯,于是背井离乡来到横店影视基地找机会,期望自己可以成为那0.5%。

据统计,每年有数万人进入影视行业成为演员,但能够熬出头的,寥寥无几。

就连张颂文这样有文凭、受过专业训练,甚至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的演员,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熬出头。

其实,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的情况。

自媒体盛行的当下,头部的主播和网红可以月入几十上百万元,但更多的小主播,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只够温饱。

有调查显示:

45%的主播月收入不到5000元,更多的主播月收入在中游阶段,与白领阶层没有太大差别。

但很多人看不到这些,依然觉得当演员赚钱、当主播赚钱,于是挤破头钻入这些被报道出来的高薪行业,想从中分一杯羹。

这就是典型的“幸存者偏差”现象:

人们的关注点,永远停留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,却忽略了大多数没被概率选中的“失败者”。

那些被筛选掉的普通人,才是真正的大多数。

视频博主@张真人 讲过一个故事。

他说自己有一个邻居,以前是中学校长,现在退休了,经常去别人家打麻将,然后听到有人抱怨这不好那不好,他就很不理解。

这个邻居说,虽然自己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了30多年,退休金刚刚达到8000元,但他非常知足,觉得现在我们过的生活比几千年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得多。

他说,现在的老百姓能吃饱穿暖,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有补贴,小孩读书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,困难的人有低保,看病也有医保报销……

“为什么很多人还有那么多怨气,动不动就抱怨这抱怨那,这也不满意,那也不满意?”

底下有个评论:把他的退休金8000改成800,看他会怎么样。

人就是这样,他说什么样的话,都是基于他自己的处境和认知。

退休金8000元的人,他交往的圈子里多是这个工资水准的人。

这种“幸存者”的直观体验让他以为,所有人都过着他所看到的生活无忧的日常。

就像很多人总觉得,月薪过万已经很普遍,如果你没有月薪过万,就说明你的工资真的太低了。

但其实,月薪过万的人,只是极少数。

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,2018年,月薪8000元以上的人,只占10.7%。

这样推算,月薪过万的人,可能只占不到10%。

大多数人的收入,都集中在3000元至5000元。

你觉得月薪过万很普遍,是因为掌握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人,大多都是所谓的“幸存者”。

这些数量不足10%的人,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声,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:月薪过万的人遍地跑。

知乎网友@甲鱼不是龟 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:

假设1000人里有1个人年薪100万,他发了10个帖子说自己年薪100万。

有10个人年薪50万,他们发了100个帖子说自己年薪50万。

有50个人月薪过万,他们发了200个帖子说自己年薪过万。

剩下月薪不过万的939个人,因为没什么荣耀感,于是总共发了200个帖子。

你统计了一下,发现510个帖子里有300个帖子月薪过万。

嗯,超过一半的人月薪过万了。

就是这么回事。

你看到的,并不是全部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,叫“选择性观察效应”,即我们挑选样本进行观察的过程中,本身就对样本进行了筛选,而这个筛选对结果会产生影响。

幸存者偏差思维,就来自于这种效应。

由于总体的数量庞大,我们无法充分掌握总体里面每个个体的信息,所以只能从中挑选出一部分样本,通过对样本的观察,来推测和估计总体的情况。

所以,当我们在迷茫不知所措时,我们很乐于分享和听到一个以“我有一个朋友”开头的故事。

比如你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时,身边人会告诉你,我有一个朋友,他选择了某某专业,后来……

别人不知道该考研还是该工作时,你会告诉他,我有一个朋友,他考研或是工作了,后来……

同事不知道该不该跳槽时,你也会告诉他,我有一个朋友,他也面临过同样的困扰,后来他跳槽了或是留下了……

这些或好或坏的结局,通常会带给我们一种信心:只要我们像故事的主角那样去做,我们也能得到一样的结果;或是不那样做,我们就可以规避某种困境。

但很遗憾,这些个例,没有任何意义。

面对同一个困境,同时有A和B两种选择,我们永远可以找出一大堆案例,支持选择A,也可以找出一大堆案例,支持选择B。

但这些案例本身,既不能说明这个路径可复制,也无法说明它的操作必定可以成功。

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它说得有道理,只是因为它恰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,然后恰好被我们看到了而已。

因为影响成功的因素太多了,个例没有意义,统计数据才有意义。

所以,当你再听到“我有一个朋友”,不妨自问:实现这种成功的总样本是多少?被忽略的失败者又有多少?

你就不会被台上那些筛选出来的成功者所干扰,也不容易迷信所谓的成功经验。

网上有人问:一个普通人能挣多少钱?

有人跟贴说,以年为单位,大概是这样的:

咖啡店的店员:6万元;

看上去很厉害的咖啡师:8万。

超市的导购、收银员:6万~7万。

公办幼儿园,小学老师:8万~10万;

中学和高中老师:10万~15万。

三甲医院护士:10万。

理发师:8万,社保低。

中小型制造业的员工:10万。

…………

大部分人的生活是,效益好一点时,年收入能勉强过10万元,效益不好时,六七万元都成问题。

这,才是普通人挣钱的真相。

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,没有月入过万,没有豪车别墅,有的只是精打细算的生活。

钱不好赚,才是人间常态。

你看到的,

不过是你选择看到的。

【言之有“礼”,天天赠刊】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,赠送2023年第5期《青年文摘》杂志1本~

作者简介:飞白,精读主创,个人微信公众号:飞小白有话说(ID:feixiaobai2018)。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(ID:jingdu999)。

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

关键词: 一个朋友 社交媒体

下一篇: 汉宫飞燕|环球最新
上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阅读